历史上雍正王朝的“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确有其事吗? , 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当差都说的是什么...
为何雍正帝能推行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而其他王朝却难以实施?雍正帝时代的特殊政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基于特定历史背景和策略。在雍正之前,官绅虽然享有一定程度的免税和免役特权,但这些减免并非普遍适用,明朝一品京官虽然可以免去部分田税和杂役,但仍有部分税赋和劳役需承担。清朝的“摊丁入亩”制度,
理解“官绅一体当差纳粮”需深入历史背景。此政策并非创新,明清时代官绅即需承担应尽责任,纳粮当差。流传于河南省田文镜的“一体当差纳粮”实为一次加征,后遭乾隆废止。田文镜为修建黄河,按康熙年间价格募役,月需1.2两白银。然而,物价上涨,康熙年间4两白银的募役价格已远超现实需求。田文镜为
这是封建社会制度的不公平,所以雍正看到这其中的社会弊端,实行了“士绅一体当差 、一体纳粮”,在有限的范围内消除局部的不公平。首先说一点,这个政策不是田文镜定的,是雍正皇帝定的,田文镜只是一个执行者,因为他最敢于任事,雍正才用他来推行这个阻力重重的新政。雍正是史上最勤政最清廉最寡欲的
推行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的政策在历史上并非普遍现象,雍正帝的这一政策在当时具有独特性,然而这一政策也存在争议。在雍正之前,官绅阶层并非完全免去纳税徭役,他们享受一定程度的减免。例如在明朝,一品京官享有减免30石粮产的税负以及30人徭役的特权,若拥有50石粮产的田地,超过30石的部分仍需交税;家
确有其事。“官绅一体纳粮当差”的制度是雍正四年(1726年),开始实行的。是雍正朝的三大德政之一,其他两个,一是摊丁入亩,一是火耗归公。“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或称“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此政策是指”官员地主也必须缴纳赋税。“即废除他们免税的特权。康熙执政四十余年之后国家财政出现危机
历史上雍正王朝的“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确有其事吗?
“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或称“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是清朝雍正时期施行的一项政策,指的是官员地主也必须像普通百姓一样缴纳赋税,即废除官员、地主免税的特权。以下是关于该政策的几点详细说明:政策内容:一体当差:意味着官员地主需要像普通民众一样承担徭役,即参与国家指定的劳务或兵役。一体纳粮:
确有其事。“官绅一体纳粮当差”的制度是雍正四年(1726年),开始实行的。是雍正朝的三大德政之一,其他两个,一是摊丁入亩,一是火耗归公。“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或称“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此政策是指”官员地主也必须缴纳赋税。“即废除他们免税的特权。康熙执政四十余年之后国家财政出现危机
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意思是指官员地主也必须缴纳赋税。“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或称“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是清朝雍正时期实行的一项政策,即废除官员、地主免税的特权。全称是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是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期间实行的一项改革,就是要改变官绅阶级不在国家体制内当官做事,拥有大量土地也不用
“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或称“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是清朝雍正时期施行的一项政策,指的是官员地主也必须像普通百姓一样缴纳赋税,即废除官员、地主免税的特权。以下是关于该政策的详细解释:政策内容:此政策的核心是要求所有官员和地主,无论其身份地位如何,都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赋税,不再享有免税
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当差详解 一、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是雍正时期实行的一种税制改革。在此之前,赋税制度主要是按照人丁数量来征收的,即“丁税”。但在雍正时期,改革将丁税均摊到田地等土地资产上,使得税赋与土地直接挂钩,减轻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这项政策旨在减轻农民
雍正时期,推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制度。官员与乡绅需与百姓一同承担徭役与纳税,缴纳一定金额可兑换徭役。此政策打破了官绅特权,填平义务洼地,迫使官绅及其隐藏人口、土地均需纳税。国库收入大增,对土地兼并形成有效遏制,妙不可言。一体当差,官绅虽不必亲力亲为,但需缴纳等额银两代为承担徭役。一
官绅一体纳粮当差是指雍正时期官员和士绅阶层也需要像普通百姓一样缴纳粮食和承担差役。在此之前,官员和士绅往往享有免税免差的特权。雍正时期,为了平衡财政和减轻百姓负担,政府要求官员和士绅也参与纳粮当差,共同承担社会责任。这一改革增强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公平的原则。摊丁入亩的改革
雍正时期的制度建设: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草创于明代,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将中国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废除,而并入
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当差详解 一、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是雍正时期实行的一种税制改革。在此之前,赋税制度主要是按照人丁数量来征收的,即“丁税”。但在雍正时期,改革将丁税均摊到田地等土地资产上,使得税赋与土地直接挂钩,减轻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这项政策旨在减轻农民
摊丁入亩就是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2、火耗归公 火耗归公又称耗羡归公,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征钱银,更称为火耗或耗羡,但耗羡的范围大于火耗,耗羡还包含雀鼠耗等。雍正二年七月推广全国,将明朝以来的“耗羡”附加税改为法
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当差政策解析 一、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是雍正时期实行的一项重大赋税改革。在此之前,赋税制度采用丁税和地税双轨制,即除了土地税之外,还有按人口征收的丁税。雍正时期,将丁税逐渐分摊到田地中,统一征收地税,简化了税制。这一改革减轻了无地农民的负担,并
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当差都说的是什么...
雍正时期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财政改革,其中两项关键措施是“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旨在解决税收不公和整顿吏治问题。“摊丁入亩”改革前,税收按人头收取,导致土地少而人口多的家庭负担沉重。改革后,税收依据土地面积,地多者纳税多,地少者少纳,无地者免税,这一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摊丁入亩指的是根据农户所拥有的土地数量来征收税负,因为当时征税是征收的人头税,令百姓连孩子都不敢生,人越多交的税负就越多,而那些地主反而交不了多少税,因此雍正就有了这样的改革其实火耗归公,说白了就是给官员增加饷银,就是当时所称的养廉,跟现在的公务员增加薪水是差不多的意思,不过
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草创于明代,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将中国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废除,而并入
摊丁入亩就是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2、火耗归公 火耗归公又称耗羡归公,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征钱银,更称为火耗或耗羡,但耗羡的范围大于火耗,耗羡还包含雀鼠耗等。雍正二年七月推广全国,将明朝以来的“耗羡”附加税改为法
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当差详解 一、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是雍正时期实行的一种税制改革。在此之前,赋税制度主要是按照人丁数量来征收的,即“丁税”。但在雍正时期,改革将丁税均摊到田地等土地资产上,使得税赋与土地直接挂钩,减轻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这项政策旨在减轻农民
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当差政策解析 一、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是雍正时期实行的一项重大赋税改革。在此之前,赋税制度采用丁税和地税双轨制,即除了土地税之外,还有按人口征收的丁税。雍正时期,将丁税逐渐分摊到田地中,统一征收地税,简化了税制。这一改革减轻了无地农民的负担,并
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当差都说的是什么...
「 ”官绅一体纳粮”和「 ”摊丁入亩”是一体两面,属于大清税务征收的方法。乾隆废除不合理的「 ”官绅一体纳粮”,保留合理「 ”摊丁入亩”是必然的选择。 雍正帝的经济改革三项主要的政策:官绅一体纳粮、火耗归公、摊丁入亩”。 公元1735年,58岁的雍正皇帝去世。雍正死时,国库存银达到6000万两之多,清朝的国力空前强大。随后,25岁的宝亲王弘历继位,年号为乾隆。乾隆在上台的第二年废除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外,其他的经济改革基本予以保留。 上图是乾隆皇帝(右图) 那么,为什么乾隆帝要废除「 ”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而保留「 ”摊丁入亩”的政策。分析如下: 一、官绅一体纳粮,对千年传统的挑战,是对知识分子特权的挑战 雍正的第一项改革,就是官绅一体当差,就是有功名的文人官员们也要向百姓一样缴纳赋税,当差纳粮。这项改革,在实行个人所得税的今天,或许看起来不算什么,但是在知识分子拥有特权的封建社会,无异于晴天霹雳。 自实行科举以来,国家为了表示对知识人才的尊重,给了知识分子极大的特权,考取功名者免徭役赋税是基本制度。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所有人的人生目标:登上天子堂,也就是当上官老爷,从此就再也不用纳粮交税了。不仅他们自己不用纳粮交税,老婆孩子、家奴侍女也不用交,甚至他家的土地都不用缴税,这就是很大的政策优惠补贴了。 雍正的此举是对千年传统的挑战,是对知识分子特权的挑战,触及士大夫知识分子和官僚利益。 上图是清朝科举 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对千年科举传统的挑战是损害清朝以儒治国的政治思想体系 清朝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康熙以儒治国,并在为政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以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为理论基础的政治思想体系,为满清 *** 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举制度是制度化儒家的核心部分。科举制度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 因为进入权力阶层的科举考试以儒家为基本内容,所以儒家和权力的关联是通过科举来实现的;科举对于从事儒业的人来说是一条「 ”利禄之途”,如果科举制度被破坏,也就是切断了儒家和权力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儒业之无人问津也就自然而然了。那么,清王朝以儒家思想构建的统治体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整个社会丧失了制度体系运转的基石。 清朝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满清一入关迅速地重开了科举考试。当时的大臣范文程曾说:「 ”治天下再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 *** 心得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治理天下的关键在于民心,想要治理好天下就要得民心,读书人是优秀的百姓,得到读书人的支持,就相当于得到民心,科举也被当时的朝中大臣称之为「 ”不劳兵之法”。对于清 *** 来说,重开科举考试,既帮他们选拔了优秀的人才,同时也有利的解决了满汉之间的矛盾,对稳固满族的统治至关重要,可谓是一举两得。 自雍正实施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开始,各地 *** 不断,差别只是规模和数量。如雍正二年,河南封邱出现大规模 *** 事件,河南生员抬出孔圣人的牌位反对。举子秀才们说「 ”征收钱粮应分别儒户、宦户,如何将我等与民一例完粮一例当差?, 辛苦读书就是为了中举之后享受特权,结果你说一样要纳税服徭役,那中举和不中举有什么两样,科举制度受到空前的挑战。 上图是清代士大夫 三、官绅一体纳粮,遭到几乎所有官僚的反对,尤其是清流士大夫的反对 官绅一体纳粮此令一出,几乎所有官员都反对,就连平常道貌岸然,生活俭朴的清流士大夫也出来反对。那些贪官反对还好理解,可为啥清流士大夫也反对呢? 清流士大夫反对的原因不是因为钱,而是一种有知识就应该高人一等的观念,清流们认为读书人就该和老百姓不一样,就该比老百姓高一等,如果实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那读书人岂不是和没受过教育的愚氓一样了。 如果说欧洲中世纪是血缘导致的不平等,中国古代则是知识导致的不平等,在文人们的观念中,有知识的就该享受特权,统治没文化的愚民,愚民交税出血天经地义,而读书人作为精英就应该与屁民不一样。这种观念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依然如此。一个文化较低的百姓与一个文化水平高的人在人格上依然是不平等的。 上图是雍正皇帝 四、同为征税的摊丁入亩意外成功是废除官绅一体纳粮的重要原因 雍正经济改革的重要原因是康熙执政四十余年之后国家财政出现危机,税收收入有限。由于官员地主一类真正富有的人不需上交多少赋税,不但使财政负担落在穷苦百姓身上,而且国库空虚,因此出台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等政策优化税收结构,使社会富有阶级承担更多的税收责任。 更重要的康熙末期,国库极度空虚,贪官相当普遍,社会非常动荡,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王朝的统治。 雍正认为为了巩固王朝的统治,必须暂时牺牲官僚士大夫的利益,而官僚士大夫的这种暂时的利益牺牲是为了王朝巩固之后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利益,所谓"可持续发展"是也,对于整个统治阶级来说符合长远利益。 雍正设计了两种征税的方法,即官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已无法持续执行,但摊丁入亩却意外成功。 摊丁入亩,即将税赋中按人丁收取的丁银摊派到土地负担中的地银去,大大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负担。 清初的税收制度沿袭明朝,除了收取按照土地多少收取的地银外,还要收取按照人口多少计算的丁银,丁银的大致意思就是不管你是穷人富人,家里有几口人,就交几份钱,按人头多寡来收税。这种人头税无疑加大了社会的不平等,富人养8个孩子的代价能和穷人一样吗?富人交了8个人的人头税,不过是九牛一毛,无伤大雅。而穷人交了这8份钱,可真是要活不下去了。 雍正的这项改革,直接取消了人头税,以后全都按照土地多寡来收税,这对于穷人来说是减轻了负担,但是却损害了富人的利益。 雍正实行摊丁入亩的税制改革,丁银与田赋以田亩多少为征收依据,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这样的改革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释放社会活力、促进生产发展。 五、乾隆废除不合理的「 ”官绅一体纳粮”,保留合理「 ”摊丁入亩”是必然的选择 雍正推出的官绅一体纳粮遭到了士大夫和官僚阶层的反对,甚至动摇科举制度,有悖于满清政权的运转,根本无法执行。被乾隆废除是必然的。 雍正推出的摊丁入亩政策,极大的减轻了普通百姓的负担。与此同时,那些地方乡绅也需要交税纳粮,这触及了地方豪强们的利益,社会财富得到一定的均衡。这也是乾隆保留摊丁入亩的必然性。 摊丁入亩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清朝 *** 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 这是康熙皇帝「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雍正时期开始实行。这一制度的实行,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赋税规则的简化减少了官府打马虎眼任意加税的可能,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生自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上图是乾隆皇帝观看摔跤比赛 在康熙皇帝去世那年,国库中只有700多万两银子。但是到了雍正皇帝去世的时候,国库储银已经超过了5000万两。乾隆六年(公元1740年),中国人口历史上首次突破1亿大关,以后人口增长的势头越来越猛,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0年)突破3亿。 摊丁入亩结束了地、户、丁等赋役混乱的现象,完成了人头税并入财产税的过程,彻底废除了自西汉以来的人头税。 由于征税的对象是土地, *** 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增加了大量可以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对活跃商品经济起来推动作用。 无地少地的农民摆脱了丁役负担,不再被强制束缚在土地上,进一步松弛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1、摊丁入亩 以前收税是按人头收,好多老百姓家里人多,但没多少地,所以就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摊丁入亩就是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 2、火耗归公 火耗归公又称耗羡归公,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征钱银,更称为火耗或耗羡,但耗羡的范围大于火耗,耗羡还包含雀鼠耗等。 雍正二年七月推广全国,将明朝以来的“耗羡”附加税改为法定正税,并制度养廉银,用意在打击地方官吏的任意摊派行为。 此举集中了征税权利,减轻了人民的额外负担,增加了外官薪给,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有积极作用。但州县于额征火耗之外,又暗中加派,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吏治。 3、官绅一体纳粮当差 古代收税,只到老百姓家,官绅自外。老百姓还要当差,即服兵役和徭役,官绅是属于统治阶级,不必当差不交税。 “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就是让他们也交税当差,当然不是真要他们服兵役和徭役,可用银两兑买。但由于触及官绅利益,因此实行起来有较大难度。 但为了巩固王朝的统治,必须暂时牺牲官僚士大夫的利益,而官僚士大夫的这种暂时的利益牺牲是为了王朝巩固之后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利益。 扩展资料: 雍正帝清理亏欠,赃官赔偿以外,就令官员以羡余来弥补,所以清理财政的同时,必须进行耗羡提解。 康熙末年有人提出整治滥收火耗和改变它的用途的建议,认为耗羡除允许州县官动用一部分外,其余的归省里,用作公共事务。康熙帝不赞成。 他说,征收火耗原是地方官的私事,若允许他部分归公用,就是中央政府承认此项征收是合法的,他本人将落个实行加派的罪名。雍正帝同乃父态度不同。 雍正元年,山西巡抚诺敏请求将该省各州县耗羡银全部上缴布政司,一部分用作抵补无着落的亏欠,一部分给官员作养廉银。这是全面实行耗羡提解的办法,雍正帝当即批准实行,并在全国推广山西的做法。 耗羡提解的目的之一,是要制止官吏乱征附加税,降低火耗率,以减轻税民负担。雍正帝对于耗羡率,只许减少,不许增多。 他说,如地方官员“于应取之外,稍有加重者,朕必访闻,重治其罪”。耗羡归公后,各地火耗率与实行前发生变化,大多数地区耗羡率降低在正额钱粮的一至二成之间,比原来的高耗羡率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扭转了地方官狂征滥派的严重情况。 耗羡提解以后,雍正规定,它的用途为三大项;一是给官员的养廉银,二是弥补地方亏空,三是留作地方公用。第二个用项在雍正初年清理财政中业已实行,待清补完毕,这部分银子就改用到其他两项上。 清朝实行低俸禄的制度,致使官员贪赃枉法,滥征火耗银。耗羡归公了,但从中提出一部分,作为他们办公和生活补助费,不再多贪占,以维持其“廉洁”,称为“养廉银”。在雍正朝,由于清查亏空和实行养廉银制度,官场确实较前清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雍正
确有其事。“官绅一体纳粮当差”的制度是雍正四年(1726年),开始实行的。是雍正朝的三大德政之一,其他两个,一是摊丁入亩,一是火耗归公。 “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或称“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此政策是指”官员地主也必须缴纳赋税。“即废除他们免税的特权。 康熙执政四十余年之后国家财政出现危机,税收收入有限。而因固有的封建社会中考取功名者免徭役赋税的制度,官员地主一类真正富有的人却不需上交多少赋税。 不但使财政负担落在穷苦百姓身上,而且国库空虚,因此出台此政策优化税收结构,使社会富有阶级承担更多的税收责任。 扩展资料: 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草创于明代,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 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将中国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废除,而并入土地税。 火耗归公: 火耗归公又称耗羡归公。火耗是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征钱银。雍正二年七月推广全国,将明朝以来的“耗羡”附加税改为法定正税,并制度养廉银,用意在打击地方官吏的任意摊派行为。 此举集中了征税权利,减轻了人民的额外负担,增加了外官薪给,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有积极作用。但州县于额征火耗之外,又暗中加派,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吏治。 参考资料: 摊丁入亩-百度百科 火耗归公-百度百科
清雍正以前包括明朝的时候,实行“国家养士”的政策,只要你这个学生参加院试以后,得到了廪生也就是秀才身份以后,就是国家开始月供粮食了,就可以免去劳役等等这类的差使,专心于考取功名,同时有钱的乡绅也可以免除劳役之苦不用交纳公粮。这是封建社会制度的不公平,所以雍正看到这其中的社会弊端,实行了“士绅一体当差 、一体纳粮”,在有限的范围内消除局部的不公平。 首先说一点,这个政策不是田文镜定的,是雍正皇帝定的,田文镜只是一个执行者,因为他最敢于任事,雍正才用他来推行这个阻力重重的新政。 雍正是史上最勤政最清廉最寡欲的皇帝,其实也不为过,但他身后留下的,可以说是骂名一片,原因,就是他推行的新政:摊丁入亩-改按人征税为按田亩征税,以前国家征税都是按人头,结果有钱人交的那几个钱根本不伤筋骨,而穷人则是不堪重负。雍正看出了这一点,说白了就是按财产征税,类似今天的个人所得税。田多就多交,田少就少交,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增加了国库的收入。 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中国自古当官的与读书人的子弟都不服劳役不缴税,这也是一种歧视,雍正干脆把这些人和普通百姓视为一体,一律服劳役和交税。 这下可不得了,有钱的、当官的、读书的全都不干了,甚至出现了河南罢考事件,多亏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才平息了罢考。 这些政策客观上增加了财政收入,这些都是利国利民之举。但是得罪了一些人的既得利益。 还有一个,是贱户除籍-贱户是明朝朱棣对靖难之役后不肯臣服的建文旧臣及其子弟的惩罚,只允许从事一些低贱的工作,雍正赦了他们,并允许参加科举,二月河的书将这一德政归因于雍正与某贱户女子的所谓私情,实在是抹黑啊!这些政策可以说,都触动了高官显贵及读书人的根本利益,笔杆子握在他们的手里,以至雍正只临朝十三载,迷团却比哪朝皇帝都多,谁说书生百无一用?笔下照旧杀人。很喜欢连续剧里雍正的感叹:“我的政策,得益的是穷人,可是,他们不会写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